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8頁例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1000以內數的數數過程,能正確數出1000以內的各數。 2、通過探索、討論、那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1、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決含有減法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教學資源:
例題插圖,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小兔媽媽買了10個蘿卜,小兔一天吃了7個,還剩下幾個?
2、小免媽媽買了10個蘿卜,小兔上午吃了2個,下午吃了5個,還剩下幾個?
小結:剛才的題目,都是求它吃了幾個后還剩下幾個,大家都反應很快,真是不錯。今天我們就要用剛才這股熱情來解決一些實際。
二、互動探索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1、教師引導:圖書館里的書架上共有民間故事書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據這些信息,你準備解決什么問題呢?怎么解決呢?
對于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評析。
教師引導:要解決“還剩多少本這一問題該怎么辦?
你能想一個辦法嗎?想好后試著將算式寫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戰術交流交流。
【 #二年級#導語】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材分析:“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將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內容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強對有余數的除法的認識。
學情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通過自主探究,明確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3、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
教學重點:
理解余數及有余數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約3分鐘)
今天的草莓特別新鮮,我買了一些準備分給大家。你認為怎樣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學習
(約7分鐘)
1、6個草莓,每人分2個,可以分給幾人?誰來分一分?
2、怎樣列算式?
3、如果不是6個草莓,而是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誰來分一分?怎樣列式?
4、7個草莓,每人分2個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給3人,這余下的1個又不夠再分給一人,剩下的這個數在數學上就叫余數,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數。
【 #二年級#導語】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的第一課時辨認方向教學目標:
1、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出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辨認出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難點:辨認生活中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創設情境
你們想和淘氣一起到西安玩嗎?讓我們一起去吧!
2、回顧已有知識
(出示鐘樓及古城墻的城門的圖)你能猜一猜它們分別是古城墻上的哪個城門么?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顧地圖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規定方向的。
3、探索新知
(出示鐘樓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給淘氣說一說它們又分別在鐘樓的什么位置嗎?
(1)同桌兩人討論
(2)集體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 #二年級#導語】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讓老師在教學中游刃有余,顯現出足夠強大的自信。而且對于教案不僅僅是學校考核的標準之一,一個優秀的教師,他會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獨到的見解,以下是 無 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篇一
一、萬以內數的認識數數
第1課時數數(一)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例1~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經歷計數單位(千、萬)產生的過程,認識計數單位“千”、“萬”,理解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進一步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千”、“萬”。
【教學難點】理解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具:主題圖、小棒、方格、木塊(課件或掛圖)、計數器。
學具:小棒、學生用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調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學生交流課前學習成果
組織學生課前調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數有哪些?舉出幾個例子說一說。對于比100大的數,還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師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匯報:從圖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發現?引入新課:既然我們身邊有這么多比100大的數,那就肯定會有比“個”、“十”、“百”還大的計數單位,小朋友想知道嗎?板書:計數單位。
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用數學解決問題,還有萬以內數的認識,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認數的范圍擴大到四位。下面是我整理的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大家喜歡,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二年級下冊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學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以上就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的全部內容,【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教材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將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內容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強對有余數的除法的認識。